ABOUT US
藍粵網粵港粵威水事業部成立於2025年3月,係由粵港澳三地有誌於粵語文化傳承嘅青年組建而成。
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曆史記憶與文化內涵。在全球化和普通話普及的浪潮下,粵語的傳承麵臨著諸多挑戰。粵港粵威水事業部應運而生,致力於在新時代背景下守護和弘揚粵語這一珍貴的語言文化遺產。
WHAT WE DO
在文化推廣方麵,舉辦的各類活動吸引了數萬人次的參與,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有效提升了粵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社交媒體平台發布的內容,累計閱讀量超過數百萬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分享。在研究保護方麵,建立的粵語語言數據庫為粵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為粵語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更為重要的是,傳承組的工作喚起了社會各界對粵語傳承的關注和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粵語文化的價值,並積極參與到粵語傳承的行動中來。
以粵語推廣傳承為中心
推廣傳承粵文化
啟蒙女性要有文化意識,做好家庭粵語傳承
建立商業項目,以利潤促進粵語傳承
NEWS
來自於藍粵網發佈嘅動態
2025-04-01 粤语推广传承动态
©南都 2025-04-01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粤语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不再使用粤语。粤语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其传承发展面临挑战。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就推广粤方言提出建议。“方言是维系乡情的重要纽带,掌握方言,能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粤方言作为大湾区共同语言,其传承有助于强化区域文化认同。”民建中山市委员会委员、南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魏亚敏认为。
粤语文化。来源:蓝粤网
据中山市某街道对1495名幼儿园至初中九年级在校生的调查显示,语言环境方面,学校普通话使用率达98.93%,家庭普通话交流占82.4%。而在方言能力方面,仅14.26%能流利使用,49.33%完全不会说,超八成学生家庭以普通话交流。
相关调查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中山有不少学校都自行开办方言课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政府层面的引导目前暂时还是没有的。”魏亚敏表示,在学校,普通话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很少有学生听说方言的语境和机会;在家庭,孩子们使用语言的“话语权”占了“主导”地位,无论是本地或外地的家长都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在社会,公共场合以普通话为主,方言的使用空间和时间被进一步压缩。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这一提法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亟待保护传承方言文化。”魏亚敏表示,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冲突,相反,开展方言传承保护更体现一种文化自信。
“粤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既影响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不利于古诗文诵读学习的开展”,中山市政协委员、市一中高中部老师贺琳认为,需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实际上粤语传承的话题自首次提出,便引发了社会各行业的持续探讨,至今仍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曾小敏提出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保护中心”的建议。她提出,由国家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粤港澳三地政府联手,组建大湾区粤语保护中心,在大湾区校园课堂推行粤语课,建设粤语有声数据库。
这份建议获得了教育部的答复。2020年9月17日,教育部答复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包括汉语方言文化在内的语言文化科学保护。201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其中,广东语言资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全省设立调查点数处于全国第二位,其中粤语共设立42个调查点,在香港和澳门也设立了2个粤语调查点。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稳妥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方言传承间的关系,继续开展语保工程后续建设。
202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加强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方言保护与传承,科学保护广东省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措施》提到,要按照国家语委统筹安排,深入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切实巩固“语保工程”的成果。
广东省人大代表、民建省委会企业委副主任、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伟楷同样关注粤语的传承问题,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上,他带来了《推广粤语教学,增强文化自信》的建议。
“粤语作为广东地区极具特色的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标识。”在蒋伟楷看来,推广粤语教学和文化传播,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粤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在今年两会期间,魏亚敏提交《“校家社”联合推动粤方言传承,弘扬岭南文化的建议》,贺琳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传承和发展粤语的建议》,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书记王志红则提交了《关于在中山市学校、家庭、社会广泛推广学粤语用粤语的提案》。
魏亚敏建议从政策、教育、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入手,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成立中山市方言文化研究机构,统筹开展粤方言传承工作;学校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多种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方言文化氛围;倡导家庭积极参与,在日常交流中多用粤方言培育语言生态。
此外,魏亚敏还建议,社区通过组织方言兴趣班、设立“方言角”等方式协同推进。文化场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实物展品、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让学生和市民更直观地感受方言文化的魅力。
贺琳认为,可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入手,结合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粤语学习氛围,并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开展粤语教育,以及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粤语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同时,加强对粤语教师的培训,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各学段的粤语教材,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粤语推广工作。
王志红认为,通过在中山市学校、家庭、社会广泛推广学粤语用粤语,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市内学校将粤语纳入课程体系,增设粤语选修课,组织文化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家庭教育亦同步加强,鼓励家长用粤语与孩子交流,举办亲子学习活动。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黄敬奎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南方都市报中山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2025-03-31 粤语档案
©文兴粤语 2025-03-31
作者:蓝粤网 文兴粤语事业部总经理 蔡文一些魑魅魍魉嚎叫着:上古汉语,无入声,有入声的皆壮侗语活化石!
然否?
上古漢語皆有入聲。
从古代文献和音韵学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在《诗经》等先秦古籍的押韵中,有一些字的读音特点显示出入声的存在。此外,通过对上古汉语声母、韵母系统的研究以及与亲属语言的比较等方法,也能推断出上古汉语有入声这一调类。入声在当时的语音系统中有着独特的发音方式和特点,与其他声调共同构成了上古汉语完整的声调体系。
上古汉语的入声与平声一起,构建了浩瀚如渊海的中华汉文化语言,如今,被粤语全盘继承和发展着,那些被北方游牧部落语言污染了的满话,已经沦落到呜呼哀哉的境地
2025-03-31 粤语档案
©独爱粤韵 2025-03-31
作者:蓝粤网 世界粤语事业部 行政领航 独爱粤韵近几年开始关注、思考粤语等地方语言保护传承问题。我发现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粤语等方言的传承危机和价值。这些人分几类。
一是文化水平低、缺乏思考能力的南方人。他们由于历史的无知、文学和艺术素养低,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古文、音韵学等知识一无所知,无法欣赏粤语、闽南话、潮汕客、湘语、客家话等保留大量古汉语元素的南方语言的古雅优美,文化素养和乡土情怀的缺失,使他们缺乏保护传承母语的意识。
二是只会说北方方言,恨不得南方语言消失的北方人。南方语言消失了,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以为不用去学习方言了,而且心中的文化优越感更强了。他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孩子学粤语,以后就待在广东吧。我就奇怪了,学粤语影响学习普通话了吗?广东70后、80后、90后,有几个人因为会粤语而不会普通话的?
三是自己不去保护本地语言,导致年轻一代基本丧失母语能力,看到广东等地区的年轻人还会讲母语,妒忌心强,心理扭曲的人。
四是头脑里只有王霸思想,没有包容意识。整天沉溺于宏观叙事,现实生活一地鸡毛的失败者。他们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对错观念。
保护粤语刻不容缓,传承粤语功德无量。
2025-03-31 粤语推广传承动态
© 2025-03-31
今年,加拿大卑诗大学粤语课程迎嚟咗开办十周年纪念,该校于2015年开设粤语课程,为有粤语学习需求嘅学生提供正规学习渠道,十年嚟因日常生活和升学需要选修该课程慨学生人数持续增加。
2025-03-30 粤语推广传承动态
©罗湖区党群服务中心 2025-03-30
活动粤语主讲:蓝粤网盟友 007/淼茜
活动时间:3月30日(周日)上午10:00-11:00
活动人数:15-20名 (小红书仅限8名)
课程亮点:
1、实用导向:聚焦日常场景(街市,点餐、社交分享),增强语言实用性。
2、学习新粤语诗词:《舌尖叹广记》
上课地点:深圳市罗湖区笋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025-03-30 星闻快讯
©羊城晚报 2025-03-30
据港媒报道,香港歌手李国祥3月29日传出离世消息,终年60岁。他的好友悲恸证实了噩耗,并透露李国祥生前肺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李国祥,1990年代香港男歌手,当年与同公司的伦永亮于乐坛上的成绩不相伯仲。李国祥较为人熟识的歌曲有《蓝色Sha La La》《摘星的晚上》《余情未了》《总有你鼓励》等。
李国祥参加第八届新秀歌唱大赛出道。1991年,李国祥推出首张个人专辑《BLUE》,主打歌《蓝色Sha La La》连续两周登上电台播放榜第一位,击败同期出道的郭富城。同年,他获得商台叱咤乐坛新力军男歌手金奖。隔年他推出的《余情未了》成为其代表作,获得金唱片销量,更获邀参加日本东京音乐节。
1993年,李国祥与伦永亮合唱的《总有你鼓励》成为热门歌曲,其后进军台湾市场推出国语EP。他后来转为发展制作Hi-Fi发烧唱片,2015年举行了首个个唱「余情未了演唱会」。 近年来他主要于中国内地发展,2023年起担任广州一家传媒公司的艺人总监。
来源 | 综合现代快报、读特新闻、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等
编辑 | 李婕舒 校对 | 刘媛元 审签 | 周乐瑞
2025-03-30 粤语档案
©文兴粤语 2025-03-30
作者:蓝粤网 文兴粤语事业部总经理 蔡文。讲粤语系天经地义、光宗耀祖的事情!
要复兴华夏文明,请大家讲粤语!
无论你是潮汕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系外国人,会讲粤语的一定系精英!
2025-03-27 中山资讯
©中山+ 2025-03-27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市一中高中部老师贺琳带来提案《关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传承和发展粤语的建议》,呼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贺琳指出,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但在普通话普及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粤语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影响了地方文化多样性和古诗文诵读学习。他认为,粤语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案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入手,结合课程设置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粤语学习氛围。在幼儿园阶段,应以趣味活动为主,培养孩子对粤语的兴趣。贺琳建议每周开设1-2节粤语启蒙课,采用普通话与粤语双语教学模式,并组织粤语童谣比赛、粤语故事会等活动,同时设置“粤语角”,鼓励孩子用粤语交流。此外,他还建议通过“粤语亲子活动”增强家庭对粤语传承的支持。
在小学阶段,应注重粤语的系统学习,结合语文课程和地方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粤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贺琳建议每周开设1节粤语语言课,将粤语与古诗文学习相结合,并开设岭南文化课程。校园活动方面,可组织粤语朗诵比赛、成立粤语戏剧社、设立粤语广播站等。同时,他建议开展岭南文化研学活动和粤语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粤语的魅力。
在初中阶段,应以深度拓展为主,结合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粤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贺琳建议每周开设1节粤语文学课,将粤语学习与地方历史相结合,并开设粤语选修课。校园活动可包括粤语辩论赛、粤语文化节、粤语研究小组等。此外,贺琳还建议组织粤语文化交流活动和开展粤语社会调查,促进粤语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贺琳的提案还强调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开展粤语教育,并提供专项资金用于粤语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同时,应加强对粤语教师的培训,组织专家编写适合各学段的粤语教材,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粤语推广工作。
2025-03-27 粤语档案
©笑看人生 2025-03-27
作者:蓝粤网盟友 笑看人生
2025-03-27 粤语推广传承动态
©头马国际广东话高阶演讲会 2025-03-27
记忆断片?反应迟钝?脑部早衰?唔使惊!专家带你挖掘抗衰老奥秘,拆解“脑”唔老科学方案!
预告:这周日9:30, 来自89大区的比赛顾问,89大区前中区总监,NLP高级执行师,青少年领导力发展主席 曾婉妮女士的“脑”唔老,期待和大家见面
aICT头马国际广东话高阶演讲会是一间线上纯广东话的头马俱乐部,创建于2024年,以广东话为特色的线上公益组织,旨在推广粤语文化,传承粤音,粤览世界,粤览,粤讲粤精彩,举办广东话演讲例会,提供粤语爱好者心度交流平台,欢迎全球各地朋友加入!
——有趣有爱有才华的灵魂伴侣
——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挚友
——乐意分享乐于助人的导师
——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团队
选择aICT的理由千千万,专业新颖走心赋能️
除了沉浸式锻炼,你还可以感受世界各地粤语的魅力,收获粤语历史文化瑰宝,和不同地区的粤语母语朋友畅所欲言交流生活的奇闻逸事,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每月第二➕第四个周日,足不出户就可以来一场环球粤语文化盛宴!
时间:周日,北京时间9:30-11:30
zoom线上会议,免费参会
我们的会员遍布苏州、湖南、海南、阳江、茂名、潮汕、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一起畅游在粤语的世界吧!
2分钟即兴演讲:时事热点,家长里短,职场爆梗,发挥你的小宇宙,展现你的风采魅力!
一对一专业点评:收获个人成长报告,明确优势了解不足,未来演讲之旅一路攀升!
欣赏精彩备稿演讲:从别人的故事中感悟人生,了解世间百态,学习演讲技巧!
粤语讲古:每次一个粤语歇后语故事,解密语言背后的岭南历史文化
粤语知识大讲堂:来自资深会员专业对口的干货分享,例如牙医百科,金牌主持,教育心得,国际贸易,家事调解,美食烹饪,跨国语言,旅游攻略应有尽有
还有新人破冰游戏环节,让你不尴尬不怯场快速融入大家庭!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下期例会将于3月30日9:30开启
快来预约吧!等你来交流探索,绽放异彩!
2025-03-27 岭南戏曲资讯
©央视新闻 2025-03-27
粤剧,也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流行于广东、广西和港澳地区最大的剧种,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春天,广东珠三角和粤西地区有“粤剧春班下乡”的传统,大大小小的粤剧团也迎来最繁忙的演出时段,粤剧名家新秀齐出动,蓝天为幕,村庄为台,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民间鲜活绽放。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就一起去演出现场看看。
在广东茂名电白区岭门镇山前村的广场上,距离晚上演出还有3个小时,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组装舞台,台下,已有村民早早前来“占座”。简单的后台化妆间,来自广州粤剧院的演员们正在认真地化妆,准备晚上的演出。
村民 赖翠仙:一年到头最盼的就是唱粤剧的那一天,非常热闹,到处张灯结彩。
夜幕降临,丝竹悠扬。台上,三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正在领衔演唱粤剧《范蠡献西施》,台下,村民将戏台团团围住,场面热闹非凡。
村民 赖小: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大人小孩都爱看,而且很有喜悦感。有小时候的味道。
广州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团长 陈健超:戏曲的根在农村,今年的春班演出一共有50多场的演出,我们所带来的剧目都是老百姓非常爱看的经典剧目。演员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在38岁左右,最年轻的是“00后”才18岁,刚从学校毕业。
粤剧发源于佛山,被誉为“南国红豆”,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它也是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春班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每逢正月,珠三角和粤西地区乡下竞相约戏,形成“村村演大戏、处处锣鼓响”的文化盛况。时至今日,粤剧从题材、服装造型、灯光舞美上都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粤剧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骏声:春班,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让村民能够在春天这一段时间享受到、欣赏到高水平的一些粤剧节目。
(总台央视记者 刘小月 陈惠婷 茂名台)
责任编辑:赵汗青
2025-03-26 粤语档案
©谢炜如 2025-03-26
我的祖籍是广东南海,阿爷阿嫲原都是农民,抗战前阿爷出广州打工十年,赚下了一份产业定居下来。阿爷阿嫲原来说的粤语带点南海口音,后来逐渐淡化。到了我爸爸和我二叔那一代,说的已经是纯正的“西关粤语”。西关出生的我,老了老了,被人戏称为“西关老爷”。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嘢,说一口地地道道的粤语,西关人讲的粤语,往往被认为是标准粤语,我也不知道学术上是如何判定,只是知道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说话的。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爸爸妈妈和教我的老师讲的都是粤语。老师讲课和课间课后与学生交流都是用粤语。其间,几十年点点滴滴的文化积淀,融汇成我一个“西关老爷”浓郁的粤语情结。
我妈妈祖籍顺德,世居广州,她是我的第一个讲粤语的语文老师,而她也确实是第十三中学资深的语文老师。她的普通话说得不怎么样,却讲得一口纯正的粤语,我的母语就是纯正的粤语。
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妈妈就在我的耳边哼起了美妙动听的粤语童谣《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多少个夜晚,在妈妈的粤语摇篮曲中,我静静地、甜甜地进入梦乡:“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睏落床……”。童年的日子里,我是听着妈妈的粤语童谣长大的:“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菩达;菩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 “凼凼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
依稀记得,故居西关大屋凉风阵阵的青云巷,在我乘凉的竹床旁边,妈妈缓缓地摇着大葵扇,轻声地用粤语教我吟诵《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风雨交加之夜,在故居二楼面对着宽阔的风雨窗,妈妈触景生情,又带我吟诵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那时候还未推普,生活中我们理所当然地说粤语,但并未感到粤语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感觉到妈妈哼诵的童谣和教我吟诵的古诗文,都是朗朗上口,像唱歌那样。
许多年之后,我研读一些粤语研究专著,才认识到粤语具有很强的旋律性,是一种像音乐一样的语言。这是因为它与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不同,粤语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等六调九声,它与7个自然音阶很容易匹配,具有“诵唱同一”的特点,只要随便说出一句粤语,都可以有相应的音阶匹配,而形成自然的可诵可唱的旋律。
龙年春晚,当我看到一群广东的细纹仔女奶声奶气地用粤语唱着稍加改编的童谣《落雨大》载歌载舞时,感到很亲切。然而,当我听到“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两句粤语歌词时,顿时觉得不对路,听起来像讲粗口那样:“花鞋”(阴平-阳平)变成了“化閪”(阴去-阴平),令粤人感到很尴尬。那是因为改编者完全不懂得粤语“诵唱同一”的特点,不知道以“协音”的方法,来与“九声六调”相协调,以致这两句歌词非常拗口,出了个大笑话。此时,妈妈哼诵《落雨大》的情景又浮现在我心头,她虽然只是哼诵,但《落雨大》经由妈妈慢悠悠、充满情感地哼出,竟没有一个音节是拗口的,它就像动听的广东小曲那样渗入了我的心胸。
读到小学二年级,我的语文启蒙老师是圆脸微胖像妈妈那样和蔼可亲的王瑞兰老师,她除了毫无例外地用我们的母语粤语讲课,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粤语文化故事,例如广东状元伦文叙的故事。那时“伦文叙”的名字和故事的幽默谐趣,已植入了我的小脑袋。之后大人们闲聊,还不时讲起,所以至今我还能说出点滴,比如,伦文叙与状元及第粥的故事;伦文叙戏弄三个轻狂无聊文人的谐趣诗:“山下一群鹅,殊声赶落河。三人放狗屁,一个未曾屙”;伦文叙摆脱七个泼妇追打的谐趣诗:“先生放学我回家,姑娘要我把诗题。三个姑娘奶奶相,四个姑娘状元妻”……等等。
王老师小时候读过“卜卜斋”,她教我们读古诗,用的是粤语“吟诵”的方法,至今我还依稀记得她吟诵时摇头晃脑的表情和很独特的腔调。多年后,在汉语言文学中浸淫已久的我,知道了粤语吟诵古而有之,清末废私塾兴西学之后,粤语吟诵逐渐消亡。改革开放后各地又重新兴起方言吟诵,粤语吟诵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以清末文人朱庸斋(分春馆)为主流。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朱庸斋先生的第四代弟子、我的朋友那里得到了她的吟诵音频。其优雅的、有粤乐风、古典味十足的吟诵作品,勾起了我对王瑞兰老师吟诵古诗时独特腔调的朦朦胧胧的记忆。凭着朦胧的记忆和懂点粤乐之优,我模仿偷师,把握住“见字定音”“平长仄短”“融入粤乐”“悲低喜高”等4个要领,竟然也吟诵得似模似样。
读到初中一,我又遇到了通晓粤语声韵的语文老师梁艳冰。个子小小的梁老师被调皮的同学仔以她刚刚教过我们的文言文《核舟记》中的一句话,戏说为“高可二黍许”。而在我心中,身材矮小的梁老师头脑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学识。她对我们的母语粤语声韵的理解和研究,在当时我所接触到的语文老师中,当属佼佼者。
那时的语文教学比较宽松,梁老师有时会讲一些课外的知识。在一节语文课中,她向我们讲起了粤语六调九声。为了让我们容易接受,她从一个粤语故事讲起,说广州有个理发店名为“冬春轩”,却被人恶搞念成“笃出血”,梁老师解释说,这是把平声念成了入声。同学仔一笑之后,对此似乎有了一点感觉。接着梁老师以“江”和“东”两个例字演示了粤语的九声。把语文看作自己第一喜好课程的我,立刻心领神会默记于心。
从梁老师这一段有趣的讲课中,我把握住了如何判定粤语九声的方法。后来我考上了广师中文系,与众多讲粤语的同学玩起了粤语九声,他们随意讲出一个字,要我马上辩出粤语九声,我竟然可以不假思索地辩出,而且从未出过错。在不无得意的炫耀之中,我记起了我的梁老师。退休之后我学写格律诗词,就是以粤语押韵和判定平仄的,已形成习惯。粤语的声韵、平仄与《平水韵》《词林正韵》等古韵书大致相符,这是由于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水平比我高的诗友们都基本认可我的这个习惯,而这都是源于梁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影响。
张德威是我初中二、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时髦的半透明衬衫底下,透出了“广州师院中文系”几个大字。他也是说一口流利标准粤语的广州人,毫无例外,粤语也是他的授课语言。但他并没有像梁艳冰老师那样给我们讲粤语故事和粤语声韵,而是擅长于粤语朗诵。
他的文言文教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岳飞的《满江红》。他用粤语范读《岳阳楼记》,以澎湃的激情引领着同学仔,令人感觉到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平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文段的情绪对比鲜明,有轻有重有随有疾,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还隐约记得,全班早读每逢读到此文时,大家都来劲,读得特别响亮。
他范读岳飞的《满江红》也是用粤语,当时我并不懂《满江红》词牌的韵律,只是觉得老师粤语朗诵的情绪跳跃很大,声音抑扬顿挫,情感特别饱满,感染了我。多年之后,粗通音韵的我,知道了《满江红》是一首以入声押韵的词,其“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9个韵脚押的都是入声韵。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而被认为是古汉语活化石的粤语,却保留了入声,它发声短促、无法拖长、类似英语的“失去爆破”。当我回想起当年张老师粤语朗诵效果的抑扬顿挫,才悟出那是以入声押韵的作用。
《岳阳楼记》和《满江红》的字字句句都印在酷爱语文的我的脑海里,除了由于课文本身的内在魅力,还因为张老师的粤语朗诵。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一字不漏地用粤语背诵全文、全诗,那是张老师教给我的“童子功”啊!
知青回城后的第二年,我师从粤乐老艺人蒋澄江老师学扬琴,他是粤乐四大天王之一的何大傻的首徒。当然,他也是讲得一口纯正粤语的广州东山人。学艺之余,我常听他讲过一些粤语故事。
他曾带我到东山的妙奇香茶楼饮茶。一盅两件落肚他就讲起了“茶楼轶事”,几十年后我还记得一些。
他先讲起的是“二厘馆”:旧时在路边搭个棚,茶价只收二厘,卖些松糕、油炸鬼、钵仔糕之类的便宜茶点,方便那些咕哩、小贩、猪肉佬等人歇脚,叫做“二厘馆”。坐在了妙奇香,他自然就讲起了妙奇香老板悬联求对的故事:为了吸引顾客,妙奇香在大门悬挂起上联求对,“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此联后来被人对上了“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那是精彩的底层通俗粤语,我至今还能说得出来。讲起对联,蒋师傅就来劲了,又说起大同酒家的著名对联“大包唔易賣,大錢唔易賺,斧头耷凿凿耷木,针鼻铁,丝毫也是从中削;同仔饮茶多,同父饮茶少,老窦养仔仔养仔,檐前水,点滴何曾往上流。”这副对联的联语确实是下里巴人的底层市井粤语,几十年后我依然一字不漏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有一次我陪同蒋师傅上白云山游玩,他又讲起陶陶居的轶事,他一个下层粤剧艺人,并不知道康有为题店名的历史,但他知道陶陶居是粤剧艺人聚集之地。他说,粤剧老倌罗品超、靓少佳、陆云飞、文觉非、罗家宝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常在茶楼的包房里“斟介口”“度桥段”,听得我一头雾水,好像听土匪的黑话那样。听多了,我才知道粤剧编剧叫做“开戏师爷”,开戏师爷的剧本只有一个框架,如何接驳对白、唱词、动作、表情、场景等是“担纲”老倌的事,这就是“斟介口”“度桥段”。此外,蒋师傅还讲过一些类似座山雕土匪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那样的底层粤语行话,我也慢慢听出其意思了:“班蛇”就是戏班老板;“斟盘”就是戏班老板组剧团挖角;“梅香”是指演无名角色的女戏子;“棚面”指伴奏乐队;“爆肚”指戏子忘记台词临时编;“二打六”指三四流戏子;“合晒何车”指合拍合调;“挞烂台”指演武打的戏子;“唔啱叮板”指不合拍;“发口”指戏子开声唱曲的风格和味道……等等。后来我才知道,不少市井底层的粤语俗语、口头禅等都是从粤剧行话中转化而来的。
蒋师傅出身下层,出道也在下层,他还常常讲起许多底层市民讲的粤语俗语:跪地喂猪乸——揸颈就命;屎窟窿生疮——冇眼睇;肥婆坐屎塔——沓沓冚;风吹皇帝裤浪——孤鸠寒;跑马射蚊须——靠撞;抬棺材甩裤——失礼死人;亚聋送殡——唔听你支死人笛;豉油樽櫍——又咸又湿;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耷细汗……等等,这些底层粤语真的有点“俗”,但它诙谐幽默风趣,令我一听就懂,忍俊不禁无法忘记。这点点滴滴的积淀,也被我收进我的文化行囊之中。
中文系的罗洪权老师是客家人,但能说粤语,是我的古典文学教授,一脸皱纹里仿佛藏着满腹经纶。他讲课幽默风趣,说一口客家味的普通话夹着粤语。他解读温庭筠《小山重叠》时,讲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时,竟拿出一面小镜子形象地作“示范”,令我记忆尤深。
此时广州师院的语言环境,与几十年前我就读中小学时,已经完全不同了。推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普通话已经被规定为“课堂语言”和“校园语言”,以粤人为主的广师学生,只能在课后讲粤语了。
大三时,罗老师教我们古典文学中的唐宋文学部分,他要求我们背诵200首唐诗宋词和20篇唐宋散文,用课后随机抽查的方式考核。有一次抽查到我,要求我背诵散文《岳阳楼记》,当然要用普通话。但我背诵得结结巴巴,背不下去。因为我从小习惯于用粤语诵读,以为转成普通话不会有障碍,谁知道紧张起来却卡住了。于是我要求改用粤语,没想到罗老师竟然同意了。他欣然听我用粤语背诵完整篇《岳阳楼记》,没有批评我,反而说我的粤语说得流畅准确,令紧张得冒汗的我松了一口气。忆起四十多年前的这一幕情景,更令我对罗老师深切怀念。后来我在一些场合里玩古典诗词和散文朗诵时,用粤语玩得特别顺溜,这恐怕与罗老师那次宽严兼济的考核对我的鼓励有关。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转眼间来到了新世纪第十个年头,广州街头发生了上千人自发参加的聚会,聚会者喊出了“捍卫粤语”“广府话起锚”等口号。此事缘起于市政协一份关于“增加广州电视台普通话播音时间”的提案,其引发了部分广州市民的“集体焦虑”,他们认为弱化粤语可能破坏广府文化的语言土壤,由此,“保卫粤语”的声浪逐渐壮大,但很快平息下去了。同属粤语族群的我,当然与之强烈共鸣。反思此事件,我觉得,尽管聚会者的主张有些偏颇,但是粤语文化在广州主流社会中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我撰写了《加强学校粤语教育,传承广府文化》的建议,作为广州民进集体提案,提交市政协大会。
提案中指出:不少学校把推普教育和粤语教育对立起来,粤语文化被淡化、弱化、边缘化。有的学校还禁止学生在学校说粤语,违反者扣道德操行分,因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形成了耻说粤语的极端观念和氛围,把中小学生家庭生活中的粤语语言环境破坏殆尽。中小学粤语文化教育缺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任何相关课程,只有个别中小学开设,却遭到打压。
进而,我提出了“普通话—粤语”双语教育理念,给予粤语教育应有的地位,形成推普教育和粤语教育并行不悖互不干扰的局面,使两者都成为由学校实施的政府行为。鼓励学生在法定范围内使用粤语,组织师资力量开设粤语课程,编写粤语教材,把粤语课程和与粤语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列入语文教学的系列,把粤语教育纳入正规化轨道。邀请广府文化学者和粤语文化艺术家进校园,开创粤语文化第二课堂。在市属大学恢复或开设与粤语文化有关的课程,加强粤语文化的研究,以指导中小学的粤语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理论引导作用。
尽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粤语不是一种语言,而只是汉语体系之下的一种方言,但它凝聚和积淀了广府文化的精粹,它的弱化、淡化和边缘化会令这个族群的人萌生悲情。我坚信粤语和粤语文化有着内在的强盛的生命力,将代代传承不断发展。
作者:谢炜如,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民进广州市委会原常委
CELEBRITY
廣府有很多名人,猶如天上的繁星數之不盡,例如廣府偉人孫中山、康有為、蔡廷鍇、袁崇煥、梁啟超、李兆基、霍英東、何鴻燊、李小龍、黃飛鴻、劉德華、黃家駒、梅豔芳等
蔡廷锴将军是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军事人物,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将军。
蔡廷锴将军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十八岁从军,曾参加同盟会,随孙中山先生南征北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由普通一兵升为军长。一九三二年日军发动淞沪战役,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其帅,并重创日军,大大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淞沪一战,威震中外,是中国近代抗击侵略者的出色战例,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后率师入闽,与李济深等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号召联共反蒋抗日,事后游历欧美,受到海内外华侨的隆重欢迎,声誉遍于全球。
蔡廷楷家乡罗定市罗镜镇主要通行粤语,是广府地区,且蔡廷锴所有的演讲都使用粤语,并不懂客家话,故此,蔡廷锴乃广东广府人!
相信不少人听过关于孙中山的不少传说:
1、“孙中山曾到梅州松口谢逸桥家住时对松口人民演讲时亲口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可实际上是客家人杜撰的故事,孙中山从没说过自己是客家人,他在世时从没人敢说他是客家人!
2、“孙中山的保镖全部是客家人,所以孙中山也是客家人”。可其实,国父孙中山的卫士队几十人,几乎全部是从美国、加拿大回来的中山广府人或台山广府人。
黄惠龙,广东台山广府人,孙中山的贴身保镖。据《台山县华侨志》记载,黄惠龙英勇善战,被擢升为元帅府卫士大队长。
马湘,广东台山广府人,孙中山的贴身保镖,长期担任孙中山的卫队长。
3、“孙中山会讲客家话,薛岳亦证实孙中山会讲客家话”。可实际上薛岳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更没有证据证明孙中山会讲客家话!根据现在保留的录音材料,孙中山会说粤语、国语等语言,但没听他会讲客家话!
客家人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曾到河源紫金祭祖,客家人因此自欺欺人的认为是孙家认祖归宗了。可孙穗芳能代表庞大的孙家吗?鲜为人知的是孙穗芳是孙科与他的情人严蔼娟的私生女!一个不被孙家承认的私生女,她能代表孙家吗?
庞大的孙家超过9成人承认自己是广府人!
孙中山胞兄孙眉后裔孙满、孙乾承认“东莞说”;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承认“东莞说”;孙科的四个孩子孙治平、孙穗华、孙穗英、孙穗芬承认“东莞说”,他们集体拒绝承认“紫金说”!
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众多孙中山研究专家一致肯定“东莞说”,否定了罗香林牵强附会的“紫金说”;在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实正谈》也把“东莞说”定为正,把“紫金说”定为误。
“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家乡,依据多年来对翠亨孙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馆认同“翠亨孙氏的先祖来自东莞,孙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观点。
《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为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该书通过大量历史资料详细解读了孙中山的家世问题。自1930年起,“东莞说”与“紫金说”展开3次争论,尤其是第3次争论异常激烈,波及面广,长达15年之久!《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汇集了大量史实引证,证实孙中山祖籍是来自东莞上沙的广府民系。
该书得到了孙中山研究专家学者陈锡祺、张磊、林家有、尚明轩、庄政、邱捷、萧润君、盛永华、李伯新、胡波等人的支持,这些学者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史学专家,孙中山祖籍东莞上沙已盖棺定论,在学术上完全没有争议了!
全红婵获得奥运金牌!列举粤西地区全氏历史和名人资料
全氏历来是稀姓,是比较复杂的姓氏之一,在南宋时期才开始有所发展,因为理宗皇帝的母亲为全氏女(慈宪夫人)。理宗皇帝赵昀出生在绍兴,虽属赵宋皇室,但由于是皇脉偏支,当时可以说与平民老百姓无差别。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全氏无力抚养孩子,只得回到娘家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沙港口村寄居。赵昀的舅舅是当地的保长(全保正),家境尚好,所以他一直在沙港口全家长大。直至18岁才被史弥远选中带进宫中,登上皇位。水涨船高,全氏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成为当地的望族。据县志和全祖望先生《鲒埼亭集》中的《鹊巢坊记》记载,理宗皇帝登基后没有忘记在外婆家的日子,曾颁有恩旨“凡全氏男丁年满二十,可进京为官”,这在当时可是很大的恩宠了。而全氏子弟不想以裙带关系为官,无一人进京。后皇帝念全氏有此高风亮节,遂在村东鹊巢堰边建造石坊,记载此事,所以又称鹊巢全氏。
廉江市良垌镇东桥村-全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赵昀:公元1205~1264年,宋朝第十四个皇帝,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25~1264年为期四十一年,终年六十岁。母全氏慈宪夫人。追封曾祖以下,则有如:太保唐公全安民,唐公子为太傅越王全份,越王子为太师申王全大中、太师徐公全大节。徐公即宋史所称全保长(保正)。申王子为太师和王全昭孙,是为度宗元舅。徐公子为少傅节度使周公全纯夫、少师节度使全淸夫(进士)。和王子为太尉参政元坚(永坚)。周公子为太府卿全槐卿。
赵禥:公元1240~1274年,宋朝第十五个皇帝,南宋第六代皇帝,宋度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5~1274年为期九年,终年三十五岁。皇后:全玖,会稽人,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也。略涉书史,幼从父全昭孙知岳州。景定二年十一月,诏封永嘉郡夫人。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弟永坚等补承信郎、直秘阁。度宗立,咸淳三年正月,册为皇后。追赠三代,赐家庙、第宅。弟清夫、庭辉等一十五人,各转一官。五年三月,后归宁,推恩姻族五十六人,进一秩。咸平郡夫人全氏三十二人,各特封有差。后生子不育,次生瀛国公。十年,度宗崩,瀛国公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正智寺为尼而终。
宋度宗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农历7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七岁,全玖皇后所生的赵昮四岁,俞修容所生赵昺三岁。南宋末,元军攻陷首府临安,不少朝中大臣惨遭杀害,其余则弃官四处逃生,恭帝瀛国公(南宋第七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275~1276年)投降,并同全皇后一起被押北京,然后又被迁居内蒙古,于吐蕃为僧;全皇后于正智寺为尼而终。益王赵罡即位于福州,被元军追逼沿海南下广东潮惠,后再撤到雷州,景炎三年(1278),皇帝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驾崩硇洲,卫王赵昺仅8岁继位。次年,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末皇朝君臣全体死难,但皇室及臣子不少留在广东。
查及各州府县志,在南宋末年其间,仅有1238年戊戌科周坦榜全清夫登科进士在册。在全祖望先生《鲒埼亭集》中的题跋和记先少帅事也记载,唯少师全清夫以科甲起,累官至平江军节度使,判湖州,颇以盛满为惧,未老乞休。
且先来看现存比较早的嘉靖十三年我族遂溪县迈合村(今属湛江市麻章区)岁贡生全美和全俊撰写的资料:
全氏以前世居闽南泉郡晋江曰瓦裂巷先代有。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迁籍居广东之南,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磨刀石田,始有全之族。奏公长子居士宅今石城东桥,次子教谕公至元卜居南桥,乃并安厝。正奏公遂得今之鲤鱼墩,是居士教谕二公皆始迁之祖所自出。正奏公以源寓于闽,或隐或仕,世次失详,今断自可知之。
尝翻阅省州府县志,帙见全姓名标乡榜者三,节着坊者一,而贡而监而青衿尚游,不可更仆数;又尝按图籍据见闻,见弘正间,丰二十甲全氏居五,而桥之东,桥之南,与夫化州电白迈合新村三合遂溪大塘溶村全村北潭,在在有以全为氏者亦在在有名人硕德丰货,褒出者心窃慕之。第未知其果一祖?抑五百年所共者?适闲坐族父老访之,乃曰:粤东原无全氏,全氏之源盖发于始祖讳正奏公,也公毓秀,闽晋江瓦裂巷,登科及第。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迁居广之南,因择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构居焉是。
正奏公粤东全氏始祖也,岭头埇始祖卜居故址也;岭头埇之磨刀石田,众祖合居遗迹也。既而分居散处云礽,世系几不可考,于是索各小宗支图,因知六世祖讳通公登科东桥人也,讳有志公登科南桥人也,讳节公登科化州人也,黄氏贞节迈合祐配也。贡监庠生足证志帙,世代蕃衍,足征图籍见闻,始信果出一祖也,非若李若张之五百年共一家者,比得此则孝弟之心,油然而不容遏,何者情发于亲,亲见于服,无何而亲尽矣,服斩矣,喜不集庆,忧不赴吊一涂人矣,吾所谓涂人者,其初兄弟也。我东桥明朝万历壬子年春王之吉十二世孙我真,字若彝撰:
诘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之后,宗同则虽籍异而必修,虽亲疏而必录。凡死丧嫁娶,相告相闻,而不绝或至后代兴废不常聚散不一苟。按世谱而索之,其势将自至于不遐遗,所谓百世可知者此也,议者也。古诸候世国卿大夫,世家祖贵而宗尊,故分自一人也,一人而兄弟,而百千万亿竟不知出之一人,是以岁时荐祭不能达诚婚姻丧祭,无由通款,且也宗同习异,居同行异,不惟不知始祖。并不知全氏为同宗,故谈右族曰:数人多。曰:全氏訾,其幽不知祖,明不知兄弟。亦曰:谱不存,祠不立,故也。彝稚无父母抚成人,深知愤先世不谱祠而分;幸小宗各有图而合,有机也,于是采辑而编次之。首始祖追自出也详,名节着显荣也,略先代示传疑也,备近世遵闻见也,谱成矣,族之显。晦循良勤俭知礼,与夫顽不即化笔之书矣,然详于考究未免略于聚首。复拜诸父曰:彝欲创大宗祠以会聚子孙共达诚于始祖俾得面会,知其宗同派异,庶丧葬必赴,冠妻必告,孤贫有所依,顽荡有所制,颖敏者不迫饥寒,不至如涂人视也。何如?诸父曰:善。是以为序。
我清溪宗支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春王十二世孙锦文公撰:
谱牒之修有关风教,所以管摄人心,定昭序穆,本穷源者也。予尝按谱系而遍阅之知全氏发源始祖,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讳正奏公,宋元兴自闽来粤,籍居广东之南,古干水县城北之岭头埇;遗二公,长居士公定宅今石城东桥,次教谕公卜居南桥,是居士教谕二公皆始迁之祖。而正奏公又居士教谕二公分为两支,桥之东,桥之南,与夫化州电白遂溪等处,支派蕃衍,不能悉录。
独谕生端甫章甫,端而下又有弥谦次子商来琼南乐邑,娶妣陈氏而肇居溪滨为第一世祖讳有贤公。自有贤公而下四世单传至五世祖,长公道,次公隆,分为两支,俱以习读孝友为务,设家塾,贻孙谋游泮者,世出明经者,辈起余耳,而目之佥曰:根深支必茂,源远而流自长也。贤公迁琼始祖也,道公开创始祖也,第七世祖长五伦,次五纲,三五魁公,分为三支。
吾始祖正奏公也,公闽晋江人也,昔宋时官拜荣禄大夫,播迁后修改,始祖登升银青光禄大夫。正奏公考赐进士官,诰授光禄大夫,娶洪氏正一品夫人,生二子,长子居士,次子教谕。始祖正奏公也公号毓秀(闽江)福建省晋江县瓦裂巷,公孙登南宋正春科赐进士官,拜授诰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尚书,迁广东之南因择古干水县城东正是岭头坡,始祖卜居故址也,而有磨刀田为记,仝名沙悁田是也。长子后孙分居东桥等处,次子后孙分居南桥等处。本族各房裔孙散居高雷廉琼各州府县,俱是始祖正奏公之后裔孙也,皆同一本宗亲。
始祖安葬在三合鲤鱼墩,后被海盗毁坏,至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十二月初七日子时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筑灰墓,立碑为记。又至道光癸卯年孟冬月再重修,坐亥向巳加壬丙,又至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仲秋八月辛酉月十二日辰时又再三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筑灰墓,立碑为记。
建造全氏大宗祠在前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旧宗祠被风雨倒崩重修建造。大宗祠在东桥下坡坐壬向丙加亥巳,又大清道光丙子年丙申月甲子日辛未时重修。
以上族谱资料皆说全正奏为福建省晋江县人,他是正春科进士。无论怎么讲,正春科的说法是错误的,历史上也没有正春的年份。然而,正奏公似乎并不是登科进士,更不能论荣禄大夫,左仆射尚书。
正奏公和毓秀公是谥号,始祖的真名世次已经失详,我们能从他的谥号上看,一生的丰功伟绩未授以褒贬,由于宋皇室已灭亡,无法正式上奏朝庭授号,故以“正奏”代之,意思为正在禀奏,然而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居士为国子监太学生,次子为国子监司事,衣冠钟灵毓秀,故又谥号“毓秀”,意思为子孙后裔育英俊之才。
临安被攻陷后,行宫迁移福州,皇室和官员们迁居福建地区,全清夫堂弟全永坚为太尉,可想而知全氏皇亲也跟随迁移福建。而少师全清夫则随迁泉州晋江县,瓦裂巷则是隐藏一种涵义,并非有瓦裂巷的存在,瓦裂巷表现当时的局势,南宋末年犹如瓦裂,江山一日日逐渐被元军吞噬,南宋完全破碎无可挽回了。小朝庭立足未稳,元军迫近,又开始海上逃亡至雷州府硇洲岛,那时是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全清夫也就大概六十出头年龄,因此隐居石城县南之岭头埇。轶传记录南迁所遗留有两首诗,现仅有一首流传于东桥,希望全氏后裔谨记:京都一别去,皇恩何日还,径步万山水,源结他乡定!
在上面的若彝《续修族谱志》和大清光绪《石城县志》,全若彝,本邑廪生,少而敏学,笃志潜修,与兄若性齐名,有双丁二陆之目。丁卯,若彝倡议重修学宫,因为门逼狭,若彝遂迁居让其地为泮池,凡鸠工庇材皆力董其成,将贡而卒,年六十有余。可以说最初兴建的全氏大宗祠是在于明朝万历壬子年,全氏大宗祠也为我族的学宫。全氏大宗祠也称全正奏公祠,在东桥村,坐壬兼亥,外设南门(现已堵住),左右两侧各设侧门,台阶三级分,上下两座,横七间过,左右二廊及西边附屋一廊。一看家庙式样,就可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官僚家族,其正奏公的身分也即显示出来。无可否认,它是一品官家庙,全正奏为进士与官拜南宋荣禄大夫之说也顺理成章,难倒我族真有够胆冒着杀头的危险虚建假一品官家庙?要是那样的话,我们早在六百年前已经被朝庭追而诛之了。
从南宋灭亡(1279年)至清末(1911年)长达632年中,正奏全氏再没出现登科进士,辉煌的曾经已经远远逝去,已经没有读书的优越条件和环境,更重要读书也需要家传,经过元朝近百年的灭汉文化,从此家族一蹶不振。正奏公之所以隐姓埋名与元朝初期诛灭宋赵贵族有着莫大的关联。我族一直隐藏到明朝才稍微恢复元气,书香相继,绳其祖武。
南宋
全正奏
1238年进士
太师,荣禄大夫
另号毓秀
全居士
约1260-1276年国子监太学生
全教谕
约1260-1276年国子监司业
明朝
全有志
永乐朝六年戊子科林超榜举人
交趾州判(判官)
石埇人
全通
永乐朝举人二十一年癸卯科区贤榜
拣选知县
东桥人,字学海
全节
正统朝六年辛酉科举人
古田知县,临桂知县,柳城知府
化州人
全琏
正统朝岁贡
电白人
全才
正统朝岁贡
电白人
全宽
成化朝岁贡
德庆州训导
电白人
全俊
宏治朝岁贡
邵武训导
迈合人,号图山
全节彭
万历朝三十三年岁贡
迈合人,号节
全叙
宏治朝岁贡
东桥人,全三纲之祖
全三纲
万历朝元年恩贡
东桥人
全美
嘉靖年岁贡
遂溪县学
迈合人,号桥
全若性
万历朝四十五年岁贡
东桥人
全若彝
万历朝廪生,将贡而卒
东桥人,号我真
全大伦
嘉靖朝岁贡
梧州府照磨
化州人
全资
隆庆朝岁贡
化州人
清朝
全子熙
廪贡生
试用训导,澄迈教谕
遂溪人
全火享
增贡生
试用训导
遂溪县人
全宏彬
乾隆朝岁贡
新安训导
不详
全宏彪
乾隆朝岁贡
不详
全宇昌
乾隆朝岁贡
电白人
全恕
嘉庆朝元年岁贡
城内人(今廉城)
全志沂
道光朝八年岁贡
历署海康,阳江教谕,内阁中书衔,重游泮水
城内人(今廉城)
全朝焕
附贡
宣课大使
不详
全炳荣
增贡
父全兆微,祖全天德
全瑜
例贡
不详
全业成
监生
不详
全文春
庠生
不详
全魁赞
钦赐副贡
乐会县人
全魁晋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魁正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守彝
琼州府贡
乐会县人
全守溪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全献正
乐会县贡
乐会县人
其他
剩余其它,不能尽录,敬请谅解。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廉江市
东桥村、南桥村、山心村、拉尾村、坪南村、上三合村、河仔口、环尾村、山溪埇、石九坡、南北埇、营仔镇、山瑶村、前村尾、禾寮镇、冷水坑、里路坡、沙田仔、石埇村、大坡口、吉水镇、长岭咀、碑田村、后园村、新村、丝茅园
化州市
秧地坡、埇表村、旧屋地、山口村、六村村、竹山村、坡山村、园坡村、西中坡、大埚村、水西村、七塘村、九埇村、中间塘、播杨村、石头咀、京塘村、石岭村
茂名市
独山村、独田村、塘基头村、凤山村、田头琅、村头村、白沙村、青山村、万坑村、低坎村、花垌村、新屋村、红新村、白文垌
遂溪县
谭苗、谭葛、白坭坡、北潭坡、合沟村、久长村、文栏村、安至塘、红卫村、芩家村、内角村、那杰村、迈生村、坡楫村、蔴蕾村、桥头村、塘角村、箔屋村、山口仔村、箔屋村、黎村
湛江市
迈合村、柳坑村、坡塘村、山溪冲、新村场、新坡仔、高阳村(个别)
海南省
琼海、澄迈、儋县、万甯、陵水、三亚、海口
海外华侨
新加坡、马来西亚
有关南宋少师全清夫与全正奏是否真同一人?全正奏的真实身份如何?来龙去脉怎样?有待我们全氏年轻有为的一代,继续追求与求证。
以上资料仅代表个人观点以供参考,由于时间和水平及本人能力等所限,资料存在时间地点人名的提法互异,未经核查和考证,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监督指正为盼。
1.《宋史》:(元)脱 脱,中华书局
2.《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清)全祖望,上海古籍
3.《岭南族谱撷录(岭南文丛)》,广东人民出版社
4.《全氏族谱》1989铅印仿古版
5.《石城县志》清光绪18年[1892]
6.《石城县志》民国20年[1931]
7.《化州志》清光绪16年[1890]
8.《高州府志》清光绪16年[1890],清道光7年[1827]
9.《遂溪县志》清光绪21年[1895]
10.《重修电白县志》清光绪18年[1892],清道光5-6年[1825-1826]
11.《茂名县志》清嘉庆24年[1819],清光绪14年[1888]
12. 《广东通志》清道光2年[1822],清雍正9年[1731],清同治3年[1864]
13.《琼州府志》清光绪16年[1890]
14.《雷州府志》清嘉庆16年[1811]
15.《晋江乡土志》民国11年[1922]
16.《会稽志》明[1368-1644],南宋
17.《咸淳临安志》清同治6年[1876]
18.其它不能悉录
很多网友说吴亦凡是广东广府人,理由是他出生在广州,而且熟练掌握粤语,所以是正宗广府人。
吴亦凡的精确身份是祖籍湖北省石首市,目前国籍是加拿大
香港报纸则称吴为「猴擒慨牙签仔」
关于孙中山的民系属性有“东莞说”与“紫金说”。究竟孙中山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各种道说途听,令人茫茫混沌。
国父孙中山
其实要厘清孙中山的民系属性并不难,因为他的故居翠亨村有他大量的族亲与文物,这些都是证据。
翠亨孙氏讲广府石岐白话。石岐白话流行于石岐地区和南朗镇,属粤语系。翠亨孙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广府白话,没人会讲客家话。
翠亨村的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广府风韵宗祠:错落有致的青砖墙,檐板花鸟贴金桐,墀头花卉图案灰朔,檐墙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诗词壁画。
孙中山祖居主体为三间两廊结构的广府建筑结合一些澳门西式风格,外加蠔壳砌墙,这些建筑元素都是广府侨乡的特色。
这些建筑风格是广府民系特有的,完全迥异于客家特色的围龙屋。
广府人的墓碑上和谱牒,广府妇人称谓“安人”。翠享村的祖坟墓碑和谱牒上,皆以“安人”称谓。翠亨孙氏的称谓无疑是广府人的称谓,而客家妇人的称谓却是“孺人”,这是完全迥异不同的。
翠亨孙氏流行的是粤剧,没有客家山歌;舞广府南狮,没有客家狮。翠亨村浓郁的广府文化元素,没有半点客家人的影子。
孙中山故居翠亨村
翠亨孙氏只承认与东莞上沙为同源族亲,每年都到东莞上沙村扫墓。东莞孙氏一直承认与左歩孙氏、翠亨孙氏为源流关系,而左歩孙氏和翠亨孙氏不仅一直互相承认为同源族亲,而且共同承认源于东莞。
孙中山的祖宗世代以广府人自居,孙中山在世之前并没有人将他们纳入客家一民系。但孙中山逝世后,客家人罗香林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灌输给我们的是,孙中山的祖先是来自紫金的客家人。
罗香林的观点简直惊世骇俗,根据罗香林的“考证”,数百年来孙中山及他的族亲居然认错祖宗了!他们每年到东莞扫墓,是扫了别人的祖墓,自己的祖先在紫金自己居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居然要靠罗香林告诉才知道!自己的族谱记载的都是错误的,罗香林“考证”的才是正确的!
罗香林如此荒诞的观点居然也糊弄过一些人,问题是,他会不会认错祖宗?如果他不会认错祖宗,孙中山为什么就会认错祖宗了?他凭什么指鹿为马乱改孙中山的祖籍?在这里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罗香林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的主基调,充斥了似是而非,牵强附会。他提出最主要的证据:
紫金的《孙氏族谱》中有个谱名叫孙琏昌,系十二世,而孙中山的直系祖先孙连昌也是十二世,因此罗香林认为孙琏昌与孙连昌是同一人。
实际上,紫金《孙氏族谱》中提到的琏昌公不是孙中山的先祖连昌公,孙中山的祖先香山的连昌公确知生于1669年,紫金孙氏十二世祖琏昌公参加过发生于1646年左右的钟丁先抗清起义,香山的连昌公出生于1669年,怎么能参加1646年的抗清起义?因此紫金的琏昌公与香山的连昌公并非同一个人。
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由此可知,在紫金孙氏族谱也不能确定其族人于增城之后去向的情况下,罗氏便妄下断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言论。
根据一份由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一级藏品的《孙氏家谱》中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皆在东莞上沙村居住。五世祖礼赞公从上沙迁到香山,族谱主脉络清晰。中山大学研究所教授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邱杰均认为,孙中山祖籍地紫金证据不足,纯属牵强附会,罗香林有造假嫌疑。
孙中山在东莞上沙的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均葬在上沙村,与孙中山的家谱记载完全吻合,证实了孙中山的祖先来自东莞上沙,是广府人。
在东莞长安镇上沙村中山大道对面的山麓,有一座明代古墓,这座古墓就是孙中山的三世祖坟。孙中山、孙眉兄弟小时候每年都随族人到这里扫墓。
孙中山母亲杨氏
孙中山的家眷清一色广府女人,没有客家女人。孙中山的列祖列宗娶的全部是广府女人,没有一个客家女人!
孙中山的原配妻子卢氏是广府人,母亲杨氏是广府人,祖母黄氏是广府人。孙中山的诸多祖先没有一个是娶客家人为妻的!
清朝时为争夺资源,广府人与客家人发生了惨烈的土客械斗。所以,孙中山时代孙家并没有与客家人通婚的习惯(旧时粤客不通婚),如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三婶谭氏、大嫂谭氏都来源于崖口,姐姐孙妙茜则嫁回崖口;二婶程氏来源于南朗,原配卢慕贞来源于外沙,妹妹孙秋绮嫁到西江里,而翠亨、崖口、南朗、外沙、西江里都是当地广府人居住的村落,既不是客家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在过去,即使是邻近乡村的客家人与广府人之间也是不通婚的,而孙中山的亲属以及孙中山本人都与当地人即广府人结婚,不与客家人结婚,这对过去当地人与客家人不通婚的习俗是非常有力的实证,同时也表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又据有关史料和孙中山、孙眉后人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离开家乡的孙家人与客家人结婚的仅有两例,即孙中山女儿孙婉所嫁的戴恩赛和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的继室是客家人,但这两对夫妻都受过高等教育,早已走出乡居的环境。
当时广府客家势如水火,孙中山的祖先如果是客家人,他的祖宗怎么可能娶的全部是广府女人?为什么不娶客家女人?这比百慕大三角之谜还难破解,更不可思议!当初罗香林就因这个问题被史学专家驳得体无完肤,无法自圆其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客家人解释得清楚!
真相只有一个,孙中山是广府人!广府人娶广府女人,而不会娶与自己有世仇的客家女人!孙中山是广府人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恳亲大会时与东莞上沙孙氏的合照
客家人流传了一段这样的故事:1911年北伐军司令姚雨平将军,谈及与孙中山见面时,说孙中山自称是客家人。可实际上是客家人杜撰的故事!孙中山从没说过自己是客家人,他在世时从没人敢说他是客家人!
但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广府人的却有大量的证据!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5月1日东莞上沙孙姓族人在广州召开恳亲会。上沙有数十人应邀参加,会后赠有集体留念照片和大总统相片。上沙村民孙衍佳至今保存其父孙同发与孙中山的合照与传单。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娫、孙婉到左歩与孙族叔伯在左歩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歩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孙中山作为一个领导者,绝不可能像变色龙一样今天说自己是广府人,明天又说自己是客家人!所谓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客家人是客家人杜撰的,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孙中山承认过自己是客家人!
孙科曾为罗香林的著作写序,承认过“紫金说”,但事后又曾为东莞当地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只承认“东莞说”!
孙中山胞兄孙眉后代孙满、孙乾旗织鲜明地支持“东莞说”。孙满曾在东莞上沙村牌坊题词,此为孙满只承认是广府人的有力证据!
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也只承认自己是广府人,拒绝承认“紫金说”!
孙科的四个孩子孙治平、孙穗华、孙穗英、孙穗芬只承认“东莞说”,承认自己是广府人,拒绝承认“紫金说”!
孙科的私生女孙穗芳
1999年,孙治强在紫金题写了“孙文先生祖籍记念馆”。
2006年,孙穗芳在客家人的授意下,向当时的省委省政府申请筹建所谓的“紫金孙中山纪念馆”。当时批建的是广东省长黄华华,耐人寻味的是黄华华是兴宁客家人。“紫金孙中山纪念馆”之所以建成,是行政手段的结果,并没有经过史学专家的论证与意见,既没有尊重孙中山族人的意愿,也没有取得孙中山家族的广泛认同。由于孙治强与孙穗芳这两人做了很多违背孙中山族人意愿的事,这两人就是典型的数典忘祖,有损孙家声誉。因此,这两人亦未能列入1998年6月6日重新修定的《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翠亨孙氏把这两人踢出孙氏家族,不予承认!
孙穗芳与孙治强过世后,再也没有孙中山的族人踏入所谓的“紫金孙中山纪念馆”与“紫金中坝孙屋排墓地”,只剩下落寞的客家人唱独角戏。
孙中山后裔孙国雄
孙中山的后裔孙国雄甚至联合东莞孙氏与中山孙氏,集体向广东省委省政府抗议客家人的攀附行为,对客家人的造假行为深恶痛绝,态度非常明确的否认了自己是客家人,不知客家人尴尬不尴尬?客家人无须以这两人承认“紫金说”而大张旗鼓,推波助澜。这两人比起孙中山庞大的家族简直如沧海一粟!这两人代表不了整个翠亨孙氏家族!
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氏
美国作家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中对于孙中山反对给姐姐孙妙茜缠足的故事叙述颇详,该书是用对话的形式展现孙中山与母亲辩论的情景的:“文(孙中山)的母亲断然地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客家妇女是缠过足的,客家人不象本地人或中国人那样缠足。你想你的姐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一个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这段话对于孙家是否客家人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极其明确的答案,而该书对于孙家其他人的描述也昭示了孙家不属客家而属广府民系的特征。因此,翠亨孙氏妇女及其女儿们缠足的事实,和孙中山母亲对待客家人的蔑视态度便可以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而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更从来不与客家人来往,也对客家人极其蔑视。孙中山家族充斥了蔑视客家人的氛围表明孙中山不是客家人,孙中山是广府人符合思维逻辑。
孙中山与其追随者的合照
有客家人言 “孙中山信徒不少是客家人”,并以此为据论证孙中山为客家人,其言论显得十分幼稚可笑。众所周知,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信徒遍布全国甚至海内外,其中有大量的广府人(革命最初的四大寇均是广府人,更别说后来有多少了)。孙中山在1894年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大部分是广府人,客家人还不见踪影,这怎么解释?
到过翠亨村的人都知道,翠亨村附近有大量客家村落,包括石门村。这些客家村落对翠亨村形成包围之势。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却在客家话的环境和在客家文化的氛围中改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客家人有“可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之说,在以前民系隔阂至深、势成水火的年代,绝没有整个家族的客家人改讲粤语不说客家话的情况出现,当时还没出现广府人同化客家人的现象。国父不可能是被广府人同化的客家人,只要不是感性臆想,所谓的“同化论”只要用正常的逻辑思维都是极荒谬的。
孙中山的父系即使是来自紫金的客家人,但孙中山的祖先在广府地区繁衍生息了几百年,接受广府文化,世代娶广府女人为妻,客家血缘稀释得几乎为零了!有客家人说薛岳可以作证孙中山会讲客家话,实际上是客家人出于攀附的目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并没有证据证明薛岳说过这样的话,也没有证据证明孙中山会说客家话!根据现在保留的录音材料,孙中山会说粤语、国语等语言,但没听他会讲客家话!
孙中山讲粵语,接受广府文化,他还称算客家人?
由于“东莞说”有大量的论据实物支撑论点,确凿可靠,已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肯定。在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众多孙中山研究专家一致肯定“东莞说”,否定了罗香林牵强附会的“紫金说”;在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实正谈》也把“东莞说”定为正,把“紫金说”定为误。
2011年省委省政府勒令紫金由“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更名为“孙中山纪念馆”,“祖籍”二字不能使用!这意味着政府层面已否定了孙中山祖籍是紫金的客家人,承认孙中山是东莞的广府人。
“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家乡,依据多年来对翠亨孙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馆认同“翠亨孙氏的先祖来自东莞,孙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观点。
孙科的四个孩子更是在1998年6月6号发表了名为《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的联合声明“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亦不讲客家话”,非常明确的否认了所谓的“孙中山客家论”,只承认自己是广府人。
张九龄生长的时代粤北还未有客家,清以前没有关于粤北客家人的记载,客家应是清代进入粤北,最早不过明末。张九龄出生于公元978年的唐朝,前后相差600年以上,可以肯定张氏兄弟绝非客家人,而是广东历史更为悠久的广府人。
广府人最早来源于秦朝五十万大军和之后不断南迁的汉人,张九龄生长的唐代刚好符合广府人的迁徙历史,所以张九龄实为广府人无疑。
在客家人远没来到珠三角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张氏先祖张九龄弟张九皋第十五世孙张岘迁入东莞,现东莞、深圳、香港的张氏后裔一致以其为一世祖。从一世祖张岘公落籍东莞至七世祖浣溪公均以东莞为家,经历宋元两朝已完全融入当地,讲粤语东莞话,一如现今东莞张氏同宗兄弟村镇博夏、篁村、大朗、虎门、南沙等地。
八世祖景登公于客家人还远没来到深圳的洪武二年(1369),因避苛捐杂税举家由东莞迁入大鹏叠福,至十世祖张远涧于永乐八年(1411年)迁罗湖隔塘,即今水贝村一带,再以此分家立村于湖贝、水贝、向西、黄贝岭,及香港落马洲、新屋岭林村塘上、和西贡蚝涌等地,现今这些村落全部讲粤语围头话。据水贝社区网记载,水贝立村时称隔塘,后又称水贝张家围。水贝村姓氏除上世纪60年代插社插户者之外,全部姓张。
张姓源自河北清河,水贝立村始祖为张远涧,其祖历经东莞大塘下村、大鹏烟墩迁至水贝,生三子,长子张玉轩一脉居水贝,二子张靖轩一脉居黄贝岭、三子张圭轩一脉居横岗。玉轩之子松月生四子,长子思月居水贝,二子爱月居向西、三子怀月居湖贝。每年九月重阳祭祖后全村共享大盆菜宴。历史文化遗物之一是现今位于东门的思月书院,从前是水贝村人的祠堂和读书的书院;之二是现今深圳中学创始人为水贝村人张宣林。从八世祖起,张氏在深港定居已有640多年,而客家到清后期才来深圳,不过一两百年光景,其历史与莞宝广府张氏相比显得非常短暂。张氏自入东莞直至现在共计880多年,从一世祖之后的800多年均讲粤语莞宝话,文化习俗等均属广府,故张氏是广府不是客家。
毫无疑问,张九龄是广府人。各位可到实地考察。
始于美色,终于智慧的民国第一美女胡蝶是广东鹤山广府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她是被称为民国第一美女的“电影皇后”。在《明星日报》的选美活动中,她以21334票稳居第一!
民国四大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其中阮玲玉是广东广府人。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与另一位广府伟人孙中山是同乡。
如果说,阮玲玉是中国的“英格丽·褒曼”。那么,胡蝶就是中国的“葛利泰·嘉宝”。她们同期出道,是唯一可以与之争锋的对手。这两位广府美女被誉为当时中国最美的女人。
被誉为香港四大天颜值最高的刘德华是广东新会广府人,他在1990年颜值达到巅峰,当年他红得一塌糊涂,他的帅连黎明也比不上。
郭富城,广东东莞广府人,香港四大天王之一
郭富城完美的身材加上精致的五官,令无数女粉丝为他疯狂,极为吸引异性,他被选为香港四大最帅男人之一。
古天乐,中山广府人。古天乐的长相满足了人们对古装美男的所有幻想:面如冠玉、眼若流星、鼻如悬胆、鬓如刀裁。古天乐不仅颜值高,而且热心公益,零绯闻。
广府并不止只有这几位帅哥美女,广府人的帅哥美女多如天上的繁星:
周润发、陈百强、黄家驹、梁朝伟、朱茵、张智霖、叶倩文、谢霆峰、张敬轩、陈慧娴、邵美琪、郑伊健、叶玉卿、佘诗曼、吴卓羲、蔡卓妍、袁咏仪、米雪、陈伟霆、黎姿、温碧霞、钟嘉欣等无数帅哥美女。
周润发
张智霖
谢霆锋
吴卓羲
温碧霞
朱茵
梁朝伟
毫无疑问,广东三大民系以广府人的颜值最高!
1.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世代的母语。
2.粤港澳大湾区是广府人世代家乡;且广府人为广东一切主流,且占广东人数六成多(数据是人都知,除非自欺欺人的人不知;)
3.粤菜的地位,粤菜即广府菜,扪心自问的确如此。
4.海外华人粤语系(即广东广府系)的实力影响力(各方面都是),全球广府人一亿多。
相信大家都去过猎德及珠江新城k11,首先想分享下以下感受。
第一,现在的猎德复建了一座座广府式的建筑,在这能让广州人能感受到浓浓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及自在感,当然身为广府人城市之一广州,这种现象是本来。只是这种现象,在广府人世代家乡广东粤语地区,有些地方需要复建,有些地方不需要复建,就看保留下来的东西多与少来决定。当然,好的东西,可以多,更多。
第二,珠江新城的K11购物综合体及周大福金融大厦(即东塔),是由周大福集团及新世界集团的唯一创始人及老板顺德人郑裕彤家族建成及拥有。
香港三大家族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家族及澳门三大家族何贤崔世安马万祺家族,霍英东家族、吕志和家族、胡应湘家族、碧桂园老板杨国强杨惠妍家族、美的老板何享健家族、顺丰老板王卫家族、李锦记集团李锦记家族、维达老板李朝旺、洁柔老板邓颖忠、六福老板、周大福老板、周生生老板、谢瑞麟老板、钻石世家老板、奥园老板、富力老板、雅居乐老板、[长隆集团老板苏志刚]、加多宝集团唯一创办及老板、联塑老板、李宁服饰鞋业集团老板李宁家族(父辈及祖辈为顺德人)、墨西哥第三大超市集团唯一创办及老板李华文家族及墨西哥连届华人首富、格兰仕老板梁庆德家族祈福老板、上海四大百货永安先施新新大新老板、时代集团老板、海印集团老板、合景泰富老板、番禺信基酒店用品城信基集团老板、志高空调老板、百丽鞋业集团唯一创办及老板邓耀、海天味业老板、厨邦味业老板、海伦堡老板、广州星河湾(老板黄文仔)、香江集团(老板翟美卿)、新浪网唯一创办及老板王志东、酷狗音乐唯一创办及老板谢氏家族、YY在线直播老板李氏家族、优酷视频唯一创办及老板古永锵、上海大白兔奶糖冠生园集团老板冼冠生、樱花家电集团老板、康宝家电集团老板、映美打印机集团老板、霸王家化品集团老板、澳雪日用品集团老板、健力宝集团创始人李经纬、脉动饮料集团老板、班尼路服饰集团老板、狮堡龙服饰集团老板陈瑞球家族、福晟集团老板、澳门太阳城集团老板、澳门利澳集团老板、深圳京基一百集团老板、深圳湾一号集团老板、美宜佳连锁便利店集团老板、香港船王之一许爱周、腾讯最主要创办人/腾讯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CTO--张志东(广府人)(2016胡润IT富豪榜发布,张志东以605亿元排名第六)、3G门户网/3G门户创办人及老板CEO--邓裕强(东莞广府人)(曾记得用按键手机上网的情景)、阿里巴巴集团前任CEO--陆兆禧(广府人)、著名广州锐丰音响创办人及老板--王锐祥(番禺人),如著名民营烟草公司双喜牌香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及老板--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家族(佛山人)、金至尊(后被东莞人刘旺枝收购并改变运营模式)、美心集团老板伍氏家族、香港荣华元朗集团老板、澳门钜记集团老板、香港超群集团老板、澳门咀香园饼家集团老板、真功夫餐饮连锁集团老板、泰奇(泰奇八宝粥)集团老板、喜之郎果冻集团老板、香港永隆银行已故创办人--伍宜孙家族、香港恒生银行已故创办人--梁球锯家族及林炳炎家族、香港东亚银行已故创办人--简东浦家族、香港华人银行创办人--周锡年家族(其身家超40亿)(其父亲周少岐)、恒生银行创办人--何添/何善衡,曾任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报业公会主席/以及泽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同兴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祖泽家族(加多宝老板是他女婿)加多宝集团唯一创办人及老板--陈鸿道家族、等等
以上是粤语地区广府人商政文及艺术界百花齐放。
按冯子材的族谱记载,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是说粤语的广府人。清朝乾隆年间,该圩遭受水灾,冯子材的祖父便迁到钦州城外沙尾村定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六月二十七日,冯子材在这里降生。当时的钦州隶属广东。冯子材的后人亦是讲白话的广府人,大家可实地考察!
一些客家人在网上宣称冯子材的祖籍是博白顿谷镇的客家人,实际上是客家人攀附冯子材杜撰的。冯子材祖籍是不是博白暂且不说,即使冯子材祖籍是博白,可博白冯氏也不是客家人,而是讲白话的广府人,博白大族就数姓冯最多,大家实地考察吧!博白顿谷镇新民话只是一小部分。换句话说,冯子材无论祖籍在哪里,他都是广府人,而不是什么客家人!#广东# #广府#
我们知道,广府商帮被誉为中国第一商帮,广府籍的富豪历年占了中国富豪榜的半壁江山,表现非常厉害,特别是以顺德富豪为代表的珠三角富豪更是令人瞩目。相比珠三角的富豪,粤西北的广府籍富豪逊色不少。
但近年来,粤西的广府籍富豪不显山不露水,却消然崛起改变了这一格局!
深圳的大半个标志性建筑由粤西广府人建起的。
京基100、滨河时代、绿景大厦、信兴广场、深圳湾一号、财富大厦、深圳湾等标志性建筑就是由广府人投资建造的。这些内透极致,色彩斑澜,美仑美奂,令人心潮澎湃的建筑物也见证了陈华、黄康景、徐航等粤西广府人对深圳的卓越贡献。
论个人财富和在深圳的企业影响力,来自粤西广府籍的(京基)陈华、(绿景)黄康景、(新世界)黄伟、徐航等也都可以跻身深圳地产第一梯队。
鹏广达是深圳一家综合性企业集团,是盐田区四强企业,物业公司更是盐田唯一省优,其掌门人曹成鹏是粤西广府人。
作为中国最高知名度的连锁酒店.维也纳酒店,就是在深圳起家的。其创始人是粤西广府人黄德满,被誉为“中国精品连锁酒店第一人”、“中国粤菜创新优秀企业家”、“十大华人饮食文化贡献奖”等众多荣誉。
粤西的广府籍富豪崛起已是事实!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伟人,其思想功业彪炳千秋。关于他的民系属性,众说纷纭,那么,他究竟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呢?
“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家乡,依据多年来对翠亨孙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馆认同“翠亨孙氏的先祖来自东莞,孙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观点。
孙中山的民系属性有争议是民国时期的事,建国后,随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一纸联合声明,孙中山属广府民系已尘埃落定!
博物馆的观点不仅是学术界的观点,亦代表政府的立场与观点,其权威性不容怀疑。
有人茫茫混沌了,孙中山的祖籍不是紫金吗?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还到紫金寻根祭祖,央视也曾报道过,怎么政府层面却承认孙中山是广府人呢?
关于这些问题,笔者就从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维度来剖析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翠亨的广府式建筑
翠亨村的广府式建筑
翠亨村的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广府风韵宗祠:错落有致的青砖墙,檐板花鸟贴金桐,墀头花卉图案灰朔,檐墙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诗词壁画。
孙中山祖居主体为三间两廊结构的广府建筑结合一些澳门西式风格,外加蠔壳砌墙,这些建筑元素都是广府侨乡的特色。这些建筑风格是广府民系特有的,完全迥异于客家特色的围龙屋。
翠亨孙氏讲广府石岐白话。石岐白话流行于石岐地区和南朗镇,属粤语系。翠亨孙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广府白话,没人会讲客家话。
所有的人都知道,翠亨村过去和现在都无客家人居住,翠亨孙氏的语言、婚姻、风俗与附近的客家人迥异不同。千百年来,他们都是以广府人自居。
广府人的墓碑上和谱牒,广府妇人称谓“安人”,而客家妇人即称为“孺人”,这是迥然不同的。翠享村的祖坟墓碑和谱牒上,皆以“安人”称谓。翠亨孙氏的称谓无疑是广府人的称谓,因为现存翠亨孙氏祖墓先妣多称“安人”。以连昌公以后各代的墓碑为例:
显十二世祖考连昌孙公、妣陈氏安人同墓
显十三世祖考迥千孙公、妣谭氏安人同墓
显十四世祖考殿朝孙公、妣林氏安人同墓
十五世恒辉公原与叔殿侯公同墓,墓今不存。十六世祖敬贤公与妻黄太夫人分葬,黄太夫人墓依堪舆先生言未立碑。十七世祖达成公墓在翠亨中山纪念中学内,杨太夫人墓则在香港。
若翠亨孙氏真的是从紫金迁来的客家人,其墓碑写法也是应当与客家人习惯写作“孺人”而不应写作“安人”的。
所以,综合翠亨孙氏语言、婚姻、风俗的情况,孙家是客家人的机会为零。要知道,族群的语言即使会被同化,但其婚葬习俗却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
孙 科的私生女孙穗芳
我们知道,孙科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淑贞(广府人)的独子。
陈淑英(广府人)是孙科的原配夫人,他们共生了4个孩子:大儿子孙治平,次子孙治强,长女孙穗英,次女孙穗华。
严蔼娟是孙科的情人,他们一起生活了四年,生下了孙穗芳。也就是说孙穗芳是孙科的私生女。
蓝妮是孙科公开承认的二夫人,他们生下孙穗芬。
脉搏已很清晰了,也就是说孙科共有6个孩子。但最为人熟悉的应是孙科的私生女孙穗芳与次子孙治强了,另四人就不大为人所熟知了!
孙穗芳与孙治强承认自己是客家人,而孙治平、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芬这四人却承认自己是广府人。
1999年,孙治强在紫金题写了“孙文先生祖籍记念馆”。
2003年9月8日,孙穗芳女士率儿子王祖耀等一行来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进行了所谓的寻根祭祖,并亲笔题词“寻根问祖”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
于是,一些客家人大肆鼓吹孙穗芳是“百年来,孙中山后裔到紫金寻根祭祖第一人”。
可是,孙穗芳真的是孙中山的孙女吗?对于这个问题,孙中山的嫡传后裔是不承认她是孙氏家族的人。
事实上,孙穗芳是孙科的私生女,鉴于她与孙治强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严重违背孙中山族人意愿的事,这两人就是典型的数典忘祖,有损孙家声誉,孙家人对此十分愤怒。因此,这两人亦未能列入1998年6月6日重新修定的《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翠亨孙氏把这两人踢出孙氏家族,不予承认!
孙穗芳与孙治强过世后,再也没有孙中山的族人踏入所谓的“紫金孙中山纪念馆”与“紫金中坝孙屋排墓地”,只剩下落寞的客家人唱独角戏。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孙氏后人也从来没有邀请过紫金孙氏参加,客家人真可谓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
为了消除孙穗芳与孙治强承认自己是客家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困扰,在1998年6月6日孙家全体成员达成一致共识,公开发表了名为《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的联合声明,非常明确的否认了“孙中山客家论”,特意写上:“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亦不讲客家话。”其第一页签名里就有孙科四个孩子的签名,现原件就保存在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里。
孙科曾为罗香林的著作写序,承认过“紫金说”,但事后又曾为东莞当地题写“国父先代故乡”,也承认“东莞说”。说句难听点,孙科就是条变色龙!
孙中山胞兄孙眉后代孙满、孙乾旗织鲜明地支持“东莞说”。孙满曾在东莞上沙村牌坊题词,此为孙满只承认是广府人的有力证据!
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也只承认自己是广府人,拒绝承认“紫金说”!
客家人无须以孙穗芳与孙治强这两人承认“紫金说”而大张旗鼓,推波助澜。这两人比起孙中山庞大的家族简直如沧海一粟!这两人代表不了整个翠亨孙氏家族。至于当时有央视报道她到紫金的所谓寻根祭祖也不能证明什么,当初广东台也对孙穗芳访问东莞上沙报道过。电视台只是进行常规性的报道,不能作为事物的证据和学术权威的论据,电视媒体并不会去取证,这也不是它的职责,电视媒体更不能代替专家学者的观点。客家人以央视曾报道过孙穗芳到紫金的所谓寻根祭祖来当作证明孙中山是客家人的“证据”,这是十分荒谬可笑的!
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民在广州召开恳亲会时的合照
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广府人。
关于孙中山,流行了一个这样的传说:“孙中山曾到梅州松口谢逸桥家住时对松口人民演讲时,他亲口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可实际上是客家人杜撰的故事,孙中山从没说过自己是客家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他在世时从没人敢说他是客家人。他承认自己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要靠实物证据才能让人口服心服。但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广府人却有大量的实物证据!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5月1日东莞上沙孙姓族人在广州召开恳亲会。上沙有数十人应邀参加,会后赠有集体留念照片和大总统相片。上沙村民孙衍佳至今保存其父孙同发与孙中山的合照与传单!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娫、孙婉到左歩歩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歩孙氏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孙中山作为一个领导者,绝不可能像变色龙一样今天说自己是广府人,明天又说自己是客家人!
孙氏家谱
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记载”,孙氏迁徙的过程:南雄珠玑巷――东莞员头山――上沙乡――香山涌口――左沙头――迳仔朗――翠亨。东莞孙氏到香山后,落脚于南蓈左步村。其后,孙达成(孙文之父)娶杨氏为妻,并落脚于翠亨村。按照孙中山的家谱记载,孙中山是正宗的广府人。
根据一份由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一级藏品的《孙氏家谱》中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皆在东莞上沙村居住。五世祖礼赞公从上沙迁到香山,族谱主脉络清晰。中山大学研究所教授林家有,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邱杰均认为,孙中山祖籍地紫金证据不足,纯属牵强附会,罗香林有造假嫌疑。
孙中山在东莞上沙的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均葬在上沙村,与孙中山的家谱记载完全吻合,证实了孙中山的祖先来自东莞上沙,是广府人。
在东莞长安镇上沙村中山大道对面的山麓,有一座明代古墓,这座古墓就是孙中山的三世祖坟。孙中山、孙眉兄弟小时候每年都随族人到这里扫墓。
而客家学者罗香林就完全否定孙中山家谱的迁徙路径。罗香林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灌输给我们的是,孙中山的祖先是来自紫金的客家人。
罗香林认为,孙中山的直系祖先孙琏昌从紫金迁入增城,再从增城迁入香山。“继康熙中叶,迁入香山涌口村。”
实际上,紫金的孙琏昌迁入增城后就失踪不知去向了,并没有任何书籍记载他迁入香山。按紫金的《孙氏族谱》记载:“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连紫金的《孙氏族谱》都没有记载孙琏昌是迁入香山涌口,也不知他迁入增城后的情况下,罗香林又怎么知道他迁入香山涌口村呢?在没有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全靠罗香林推测或杜撰了!
《翠亨孙氏家谱》清楚记载五世先祖孙礼赞,六世祖孙乐南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从“东莞县迁来涌口村居住”。这比罗香林虚构迁入早了150年,从时间上就不吻合了!而孙中山的祖先叫孙连昌而不是叫孙琏昌,罗香林以移花接木之术,把紫金一个与孙中山祖宗名字相同的人牵强附会的“考证”成孙中山的祖宗,实在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品行。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国家级文物及族谱家谱证实孙中山家族源自紫金县,包括紫金县的《孙氏族谱》都没有文字记录孙中山与其家族有交集。而且无论从年代、地理、还是家族的语言、婚葬习俗来看,紫金的《孙氏家谱》都不可能与翠亨孙氏家族的谱蝶发生联系。
伟人孙中山
因于现在还保存着孙中山的粤语录音材料,所以,一些人认为,孙中山是被广府人同化的客家人。
现在广府客家交流频繁,相互通婚,确实有很多客家人改讲粤语了。但在当时土客械斗,广府客家两大民系隔阂至深,势如水火的年代,客家人有“可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之说,绝没有整个家族的客家人改讲粤语不说客家话的情况出现,当时还没有出现广府人同化客家人的现象。
翠亨村的东、西、南三面都是客家村,西边更是客家人的。翠亨村成了客家语小区中的中山本地白话方言岛,只有东北方向约3公里的崖口村才是与翠亨一样讲本地白话的村落。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却在客家话的环境和在客家文化的氛围中改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翠亨一带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而且多数还是清初和清中叶来自紫金的客家人。但是,如果说翠亨孙氏上世也是从紫金迁来的客家人,则有些情况无法解释:
第一,翠亨孙氏为何不与紫金同乡一起住在客家村,却先后居住于不讲客家话的村落涌口(或涌口门)、迳仔蓢、翠亨村?
第二,翠亨孙氏为何不与附近的客家人一样明确知道祖籍在紫金,反而接受“东莞”说?
第三,翠亨孙氏为何在客家人聚居的环境中改说了本地白话?
第四,翠亨孙氏为何在客家人聚居的环境中,改变了客家人不缠足的传统习惯?
第五,翠亨孙氏为何几代都不与附近祖籍紫金的客家人通婚,而与讲本地白话的家庭通婚?
从现有的各种证据来看,说翠亨孙氏是客家人是毫无理由。因为翠亨孙氏与一般客家人的特点有很大差别。如果说翠亨孙氏本是客家人,后来才“本地化”,这也没有多大说服力,因为这里恰是客家人集中居住的小区,若原为客家人的家族,是不会“本地化”了的。
只要不是感性臆想,所谓的“同化论”只要用正常的逻辑思维都是极荒谬的!
孙中山的妻子卢氏是广府人
孙中山的母亲杨氏是广府人
孙中山的列祖列宗娶的全部是广府女人,没有一个客家女人!
孙中山的原配妻子卢氏是广府人,母亲杨氏是广府人,祖母黄氏是广府人。孙中山的诸多祖先没有一个是娶客家人为妻的!
清朝时为争夺资源,广府人与客家人发生了惨烈的土客械斗。所以,孙中山时代孙家并没有与客家人通婚的习惯(旧时粤客不通婚),如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三婶谭氏、大嫂谭氏都来源于崖口,姐姐孙妙茜则嫁回崖口;二婶程氏来源于南朗,原配卢慕贞来源于外沙,妹妹孙秋绮嫁到西江里,而翠亨、崖口、南朗、外沙、西江里都是当地广府人居住的村落,既不是客家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在过去,即使是邻近乡村的客家人与广府人之间也是不通婚的,而孙中山的亲属以及孙中山本人都与当地人即广府人结婚,不与客家人结婚,这对过去当地人与客家人不通婚的习俗是非常有力的实证,同时也表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又据有关史料和孙中山、孙眉后人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离开家乡的孙家人与客家人结婚的仅有两例,即孙中山女儿孙婉所嫁的戴恩赛和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的继室是客家人,但这两对夫妻都受过高等教育,早已走出乡居的环境。
当时广府客家势如水火,孙中山的祖先如果是客家人,他的祖宗怎么可能娶的全部是广府女人?为什么不娶客家女人?这比百慕大三角之谜还难破解,更不可思议!当初罗香林就因这个问题被史学专家驳得体无完肤,无法自圆其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客家人解释得清楚!
真相只有一个,孙中山是广府人!广府人娶广府女人,而不会娶与自己有世仇的客家女人!
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氏
美国作家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中对于孙中山反对给姐姐孙妙茜缠足的故事叙述颇详,该书是用对话的形式展现孙中山与母亲辩论的情景的:“文(孙中山)的母亲断然地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客家妇女是缠过足的,客家人不象本地人或中国人那样缠足。你想你的姐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一个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这段话对于孙家是否客家人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极其明确的答案,而该书对于孙家其他人的描述也昭示了孙家不属客家而属广府民系的特征。因此,翠亨孙氏妇女及其女儿们缠足的事实,和孙中山母亲对待客家人的蔑视态度便可以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而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更从来不与客家人来往,也对客家人极其蔑视。孙中山家族充斥了蔑视客家人的氛围表明孙中山不是客家人,孙中山是广府人符合思维逻辑。
孙中山故居博物馆发官方联合声明孙中山是广府人,让博物馆发官方声明某人属某民系,这在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史中绝无仅有!孙中山故居博物馆为什么会发官方声明呢?当然是有根源的。
关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认同孙中山的先祖来自东莞,属广府民系的说法惹烦了一些客家人,潘汝瑶、何国华等客家人强硬要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认“紫金说”。
对于这些人的无理要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义正词严的拒绝。于是,潘汝瑶、何国华给省宣传部发函,指责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篡改历史”。
对于客家人给省宣传部发函指责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篡改历史”一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据理力争,正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给省宣传部的复函里所说的那样:“
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留下的一批契据、帐册,又据解放后史学专家对翠亨附近的文物、史迹、坟墓等调查,可以确实,翠亨孙氏在明代已住在香山,并非清代才从紫金迁来。迄今为止,在中山翠亨还未发现过一件文物可以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孙氏有任何关系,而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无关的资料却有多件。无论从年代、地理、还是家族的语言、婚葬习俗来看,紫金的《孙氏家谱》都不可能与翠亨孙氏家族的谱蝶发生联系。
从50年代以来,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直与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孙中山的学术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据我们所知,以往并没有展出过所谓”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陈列品,也不保有这样的文物。相反,一直展出证明孙中山祖籍并非紫金的一些契据、账册等文物。1986年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调整有关孙中山家世的内容,主要突出展示孙中山家庭成员遗下的文物,并根据这些文物指出,孙中山祖籍东莞。陈列的内容有所完善,而无“篡改”。1986年和1990年,在中山市翠亨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研究,孙中山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与会的中外学者肯定了孙中山祖籍东莞的说法。”
省委宣传部请广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阅处,张磊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陈锡祺、广东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黄彦等专家给省委宣传部作了答复,明确支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观点,承认孙中山的祖籍地是东莞的广府人。
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众多孙中山研究专家一致肯定“东莞说”,否定了罗香林牵强附会的“紫金说”;在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实正谈》也把“东莞说”定为正,把“紫金说”定为误。
自1930年起,“东莞说”与“紫金说”展开3次争论,尤其是第3次争论异常激烈,波及面广,长达15年之久!
南开大学教授、著名的孙中山历史研究学者邹佩丛发表“孙中山祖籍研究报告”讲座,邹教授结合大量物证及详尽的理论分析,得出孙中山祖籍东莞上沙的结论。
《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为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这是应广东省政府的委托下完成的。该书的主要作者是邹佩丛教授,他通过大量历史资料详细解读了孙中山的家世问题,所得出孙中山祖籍东莞上沙的结论至今在学术界仍没有出现过任何异议,成为孙中山家世研究最具权威的经典之作。
该书得到了孙中山研究专家张磊、林家有、尚明轩、庄政、邱捷、萧润君、盛永华、李伯新、胡波等人的支持,这些学者都是国内研究孙中山最权威的专家。其中林家有还是客家籍学者,与罗香林、潘汝瑶、何国华等客家籍学者绞尽脑汁想把孙中山“考证”为客家人相比,林家有真可谓是一股清流!
政府层面、学术界、孙中山嫡传后裔等各方都已承认孙中山祖籍在东莞上沙,孙中山属广府民系已尘埃落定!
但网上经常出现“孙中山是客家人”的谬论。不排除有不了解真相的,以讹传讹,但更多的是某些人别有用心,妄图达到“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将广府人孙中山攀附成客家人!
那些持孙中山客家论的,请回答我的一些迷惑:
1、孙中山的祖坟为什么是在东莞而不是紫金?孙中山的族谱为什么记载其祖宗是来自东莞而不是紫金?
2、翠亨孙氏只承认与东莞上沙为同源族亲,每年都到东莞上沙扫墓。如果说孙中山是客家人,为什么他们从不到紫金扫墓?他们为什么拒绝承认紫金孙氏?
3、紫金孙氏从来没有人迁到香山,连紫金的族谱也没有记载有孙氏迁到翠亨。紫金的族谱记载有个名叫孙琏昌的人只迁到增城后就失踪了,但此人并没有迁入香山。紫金的《孙氏族谱》这样记载:“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由此可知,在紫金孙氏族谱也不能确定其族人于增城之后去向的情况下,罗香林有什么证据证明孙琏昌是迁入香山了呢?
4、孙中山的众多列祖列宗没有一位是娶客家女人为妻的,包括孙中山的原配妻子卢氏是广府人,母亲杨氏是广府人,祖母黄氏是广府人。孙中山的诸多祖先没有一位是娶客家人为妻的!要知道当时广客是不通婚的,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为什么他们所有人都不娶客家女人为妻?
5、美国作家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中对于孙中山反对给姐姐孙妙茜缠足的故事叙述颇详,该书是用对话的形式展现孙中山与母亲辩论的情景的:“文(孙中山)的母亲断然地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客家妇女是缠过足的,客家人不象本地人或中国人那样缠足。你想你的姐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一个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这段话证明了孙中山的家人对客家人十分蔑视。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他的家人为什么会蔑视客家人?这符合逻辑吗。
6、到过翠亨村的人都知道,翠亨村附近有大量客家村落,包括石门村。这些客家村落对翠亨村形成包围之势。如果孙中山是客家人,却在客家话的环境和在客家文化的氛围中改变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符合逻辑吗?而且当时广府与客家势成水火,客家人丢了祖宗语改说粤语,有可能吗?
7、根据现存的资料,孙中山会讲粤语与普通话,但没有资料证明孙中山会讲客家话。一些客家人除了杜撰什么老兵什么薜岳能证明孙中山会讲客家话之外,请问,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孙中山会讲客家话?
8、一些客家人以孙穗芳承认“紫金说”而大张旗鼓,推波助澜,说什么孙中山的孙女认祖归宗。首先,孙穗芳是孙科与他先前的私人秘书严蔼娟的私生女,她亦未能列入1998年6月6日重新修定的《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这个私生女能代表庞大的孙氏家族?孙科的四个孩子孙治平、孙穗华、孙穗英、孙穗芬及孙中山的侄子孙满、孙乾集体承认自己是广府人,他们难道不能代表孙家?
9、1912年5月1日,孙中山与东莞上沙孙姓族人在广州召开恳亲会。上沙有数十人应邀参加,会后赠有集体留念照片和大总统相片。也是这一年,孙中山与夫人卢氏回左步村祭祖,这都证明孙中山只承认自己是广府人的证据,请问,孙中山可有与紫金孙氏召开恳亲会?或到过紫金扫墓?
10、按紫金说,孙中山的祖先十二代迁到紫金,为什么偏偏是十二代?为什么不是十一代?十一代又在哪呢?在湖南还是在非洲?罗香林为什么说不清?
部門精英
係列群群友
官網用戶
影響受眾
WHY US
藍粵網粵港粵威水事業部創立於2025年3月,如果你有理想有使命,咁就加入我哋
加入群聊係一切嘅起點,交流粵語推廣傳承係主要目的
入群後搵事業部嘅管理層,加微信後表明來意
CONTACT US
合作或交流,歡迎加入我哋嘅群聊
張師奶
service@yuetol.com
香港特別行政區
加入微信群
管理員微信
微信視頻號